登录/注册 搜索

汝城县举行舞香火龙民俗活动的整个过程


汝城县举行舞香火龙民俗活动的整个过程


  汝城所舞香火龙,主要由制作与舞龙这样两个环节构成。下面我们就将这两个环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述:

    一、香火龙的基本造型

    汝城香火龙的造型基本取法于传统的庙宇壁画、雕刻等,并在这个基础上夸大夸张。为突出香火龙的夜视效果,插在香火龙身上的线香主要以勾画轮廓,突出要点(利用多插线香以增加眼睛的亮度)为主,从而勾画出了夜间香火龙威武轩昂的气度。从长度上看,香火龙最长者可达8090米,最短者也有2030米;从高度上看,最高者达4米,最矮者也有2.5米以上。其长度一般可分为五拱、七拱、九拱不等。香火龙制作技术最高的部分是龙头。高昂的龙头,前突的两睛,后伸的双角,大开的龙口,前伸的龙舌以及摇曳下垂的鼻须,呈火焰状向后舒展的龙尾,张开的四脚,坚利的五爪,帖在龙额上的“王”、“寿”、“福”等字样,无不展现出制作者们独具的匠心。

    二、类型

    汝城香火龙一般有两种类型。县城之南以扎制圆龙为主,县城以北以扎制扁龙为主。有的村庄还保留有扎制磺龙的技巧。这些香火龙的扎制技术各异,为我国扎制工艺的多样性,做出了一定贡献。这些扎制工艺历史悠久——至少已有近千年左右的历史,堪称中国扎制工艺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三、制作工艺

    先用理顺的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4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按照设计图分节扎制。扎扁龙则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每节一拱),龙尾,再在规定位置上扎上龙足,龙爪、龙脊和龙鳞,从侧面看是一条扁龙的图案;扎圆龙则先用赵公鞭盘成一个个圆圈,然后用“赵公鞭”和细篾片固在四边将一个个圆圈等距离连接起来,形成龙身,再添置龙头、龙尾等构件,圆龙不现脚;将扎成的所有构件搬到祠堂门连成一个长长的整体,每隔一定距离用竹杆作支柱抬杆或用于连接固定;再按水平方向于龙身两侧每隔2——3厘米,插上龙香,并用细篾片连接每支龙香形成连线,构成威武雄壮、精美华丽的龙的线条造型。每支龙香长60厘米,(又叫罗汉香)一支龙香可燃烧2——3小时。整条龙体插龙香4万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壮美。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二十天到一个整月。都是由“龙灯会”组织,村民自觉义务参与,不但不计报酬还要争先捐钱物,共同完成这一年一度的舞龙工程。

四、舞香火龙的过程

按传统习俗,舞龙的时间选定在每年元宵节前后的夜晚,或因天雨顺延至整个正月之内。一般在晚上七时正,用三眼炮鸣放招揽远近观众。七时半以后,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持松明火把为香火龙点火,“龙灯会”主要成员到祖祠内设香案祭品祭拜祖宗。待祭拜

 

完毕,香火全部点燃后,“龙灯会”会长一声令下,20支三眼炮争先轰鸣,紧接着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一百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身穿旧衣(防止香火烧破)一齐上阵。舞龙头每8人一组,舞龙尾3人一组,其余龙身各段每2人一组,刹时间将一条3千多斤重的香火龙抬将起来,舞将起来。先绕祖祠大门舞三周,一旋一拜,三拜之后,尾巴先退,再退龙头,沿村内主道及村旁水田边游走,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特别在水田边的景象尤其动人,此时,天幕黝黑,微风拂煦,在一片无边的夜幕之中,由数十盏烛光闪闪的龙灯引路,依次是三眼炮鸣放队,双狮、双鱼、生肖吉祥物、特定时事标语队(一人一字)。吹打乐队、鞭炮、焰火队、居中是威武雄建的香火龙,之后又有鼓乐队、龙灯队、三眼炮队以及前拥后护的长长的观赏人流。三眼炮声震天鸣响,鼓乐声节奏铿锵,鞭炮焰火此起彼伏,五彩缤纷,欢笑声、赞叹声不绝于耳。此时、两头热烈沸腾,中间却出奇的安静祥和。远远望去,香火龙身上有万点红光闪烁,龙态毕现。龙头高昂临风,上下舞动,两只龙眼特别明亮,两派鼻须上下晃动,龙身、龙尾、龙脚、龙脊、全由万点香火连接成形,一派庄严肃穆、雍容华贵的气象。整条香火龙就象在水面上翻滚摆动,就像在腾云驾雾。香火龙将万点香火倒映水中,晶莹剔透,叹为观止。香火龙依次向整个村道及村周围主要道路和有关店家门口游去,每到一户人家,都有家人插香点火放鞭炮迎接,叫“接龙”、“接福”、“接平安”。在较重要的地点,香火龙还要叩头致礼。等到走完了规定的线路,香火龙又旋归祖祠前,叩头三次。龙香已经快要燃尽,舞龙者将香火龙盘拢三圈放在地上,龙头居中朝向祖祠方向。这时,众多观龙人争先恐后上去扯龙香,把扯来的龙香插在自家神案上或畜栏门边,祈求家庭平安、六畜兴旺。龙香扯去后就开始化龙了,在一阵阵鼓乐鞭炮声中,舞龙人将龙点燃,熊熊的火焰直指青天,意味着龙归天。第二天龙灯会人员将焚化的龙灰用东西装好,在阵阵鼓乐鞭炮声中把龙灰送到河边,装香烧纸钱后将龙灰倒进河里,叫“送龙”龙归大海。

以下是图片配文字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