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非遗项目】古祠堂营造技艺


 【非遗项目】古祠堂营造技艺


汝城有36万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祠堂710多座,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朱氏祠堂、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李氏宗祠、周氏家庙、周氏诏旌第、太保第、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总祠)成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汝城被称为“古祠堂之乡”。

汝城古祠堂营造技艺始于宋元、盛于明清。一姓一祠、一姓多祠;一村一祠、一村多祠,加上汝城人历来有修护祠堂的历史传统,使得汝城古祠堂营造技艺延续至今已有590多年历史。

古祠堂营造技艺流传于土桥镇、泉水镇,其中以土桥镇佳富村傅家、金山叶家、先锋村较为突出。

古祠堂营造技艺主要承制维修和新建宗祠、朝门的建筑工程。从选址造型、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制作工艺考究,程序较多,其中难度较大的是三层镂空鸿门梁的制作,鸿门梁在汝城祠堂中的分量可谓举足轻重,是体现建筑层次,工艺水平的重要构件。每个家族为祠堂制作鸿门梁不惜重金,聘请技艺高超的工匠择吉日举行传统仪式后进行雕刻。汝城传统鸿门梁一般三层至四层镂空雕,两端各有一龙头,中间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左麟麒吐金书宝剑,右狮子滚球,形象生动,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富有张力,工艺精美。

汝城古祠堂营造技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汝城明清宗祠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特有的历史文化则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祠堂营造技艺,它们不仅以精美细腻、诡异瑰丽的外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湘楚文化与南粤、赣南文化在长期交融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乡土建筑艺术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2018年申报为第五批市级非遗保护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