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畲族民歌
【非遗项目】畲族民歌
汝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城,境内居住有汉、瑶、畲等27个民族,畲族,主要分布在热水镇的横瑞村、高滩村,延寿乡的留观村,盈洞的兰村以及三江口镇的中心村等地。
畲民喜唱民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五个字或七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
汝城畲族民歌贴近劳动,贴近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音调高亢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口语化,诗意化,旋律简约优美,节奏自由奔放,音韵清丽动听,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易学易唱,唱则动情。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等。畲族民歌讲究土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畲歌随着土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传师学师是由畲族法师向学师"弟子"进行传师学师的活动,在举行传师学师仪式上,所有祭师坐在筵桌上,由主持传师学师仪式的东道师在筵桌上很有节奏的自击鼓自唱的兵歌。传师学师时,法师在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琴箫等道具和乐器的吹、摇、拉、碰击声中时而边念咒边诵词,时而边歌边舞。
畲民喜唱民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